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何意思出自哪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为: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出自唐代作者惠能的《菩提偈》
原文如下: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
“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全文
《神秀偈》(原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偈》(翻译)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扩展资料:以下为《神秀偈》典故:
据说,五祖弘忍退位时,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子弟做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他把所有的弟子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你们都将自己多年悟禅的结果写成偈子,然后呈上来,我看看你们修行的成绩,中意的话,就把衣钵传给他”。
在众多的徒弟中,有一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资历很深,读了很多经书,颇有学问,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认为衣钵的继承人非他莫属。很多人没想去作偈子,而是等着看神秀的参悟。
不几天,神秀将自己参悟的偈子写在了墙上。偈子云: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这样的偈子自然引来一片叫好声,也很快传到正在伙房舂米的慧能耳中。慧能听了后,就告诉身边的僧人说:“还行,但未能真正悟道。”
一个勤杂工如此说,大家感到很惊讶。于是,在众人的一致要求下,慧能说出了自己的偈语,就是开头的那四句话。众人感觉这个更好,就把神秀的从墙上擦掉,替之以慧能的。
第二天,弘忍看到了这首偈语,连连点头。为了掩人耳目,他脱掉自己的鞋子,把慧能的偈语从墙上擦掉了。晚上,慧能还在伙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过后,他用手杖在门上轻轻敲了三下,然后转身走了。
慧能会意,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当听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彻底大悟,弘忍就把衣钵传给了他。慧能即为六祖禅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句话形容了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原文出自唐代六祖慧能所作《菩提偈》:
菩提偈
唐代: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扩展资料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九年级语文 《菩提》这首诗原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大师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当体即空,了无所得。
这两首偈子,都是说一心的。
神秀的意思是认为,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慧能(后来称禅宗六祖)对写了这么一首诗,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
神秀的菩提树,是有相的~
慧能的心中没有菩提树,它是为无相的。是“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