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赏析
浪淘沙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是唐代民间歌曲之一,后来变成了词牌名称。刘禹锡被贬夔州期间,学习民歌体,写了《浪淘沙九首》,内容多是写蜀地的淘金劳动。它与《竹枝词》等诗,在诗人集中归在乐府类。这是第六首。
诗的开头两句“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描绘了一群妇女淘金劳动的情景:清晨,雾气笼罩大江,不一会,太阳出来了,雾散天开,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澄澈江水中的小洲。这时,三五成群的淘金妇女结伴而来,她们捋起衣袖,赤着双脚,挤满在“江隈”,开始了一天的劳动。“江隈”,江边弯曲的地方。江中金沙,往往夹杂在泥沙当中,江岸弯曲处水流缓慢,容易沉积,所以淘金的妇女便挤满在那些地方。一个“满”字,写出了淘金妇女众多。后两句即景抒情。诗人看到淘金妇女这种艰苦的淘金场景,不禁感叹起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原来美人头上的首饰和王侯手中的印玺所用的金子都是这些淘金妇女辛辛苦苦地从“沙中浪底”淘洗出来的。这里诗人只是就事喟叹,并没有生发议论,然而从这两句喟叹中,不难看出诗人的态度,他对那些在“沙中浪底”的淘金妇女表示了关切和同情,对那些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生活奢华的富贵者予以鄙视讽刺。诗的结论很清楚:富贵人家男女所享用的以表明自己权势的物件,都是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
唐诗题材很广,反映劳动人民疾苦之作也不少,但所写的多是男子的劳动,写妇女的极少。此诗写淘金妇女的艰苦劳动,在题材上当属少见。
此诗内容较丰富深刻,但用语简约。头两句寥寥十四字,就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淘金妇女江中淘沙拣金的画面,表现出了她们劳动的艰辛。后两句就事直书,并不议论,而议论自见。笔墨不多,却言简意明。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什么意思
那些美人们佩戴的首饰、王侯将相们使用的金印,其实都是来源于在大浪底下挖金沙的男工、满河滩淘洗金沙的女工也就是贫苦的工人们所艰辛劳动所得啊!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王侯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前两句以日照澄江、驱散江雾的动景托出“淘金女伴满江隈”的壮丽画面,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黄金为人所重,由来已久,但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描写淘金妇女,以前还不曾有过。第二句只写“淘金女伴满江隈”,按照通常的思路,接下去应写如何淘金。但诗人却跨越常轨,另辟蹊径,从黄金的用途方面设想,提炼出出人意想的警句:“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王侯金印,是“贵”的集中表现;美人金钗,是“富”的集中表现。这二者,更为世人所重,由来已久。但把它们的来历追溯到妇女淘金,以前也未曾有过。从章法上看,第二句之后不接写如何淘金,却用“美人首饰王侯印”大幅度宕开,精警绝伦。然而如果始终不写如何淘金,则泛而不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第四句既揭示金印金钗的来历,又与第二句拍合,用“沙中浪底”补写了“女伴”淘金的艰辛劳动。放中有收,控纵自如,表现了卓绝的识力和精湛的技艺。
竭贫女之辛劳,成豪家之富贵,全诗所展示的,便是这种社会现象。如何看待,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