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被无情恼(多情自古空余恨无情却道是有情)

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诗古诗词名句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古诗

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多情总被无情恼,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哪里

1.“多情总被无情恼”,应该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出自北宋苏轼的词《蝶恋花》。全词如下: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竹枝词》,原文是“晴”,谐音为“情”。全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多情总被无情恼”出自何处是什么意思

苏轼的自怜!略解《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被主流抛弃、被朝廷遗忘之人,与世相违既久,遂生落寞之感。甫值佳侯,对蓬勃之景,生岁暮之想,殊可感伤。上阕苏轼自谓廉颇老矣,而天下英才在在多有,故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作者与社会(朝廷)之隔阂如高墙,欲求融洽而沟通之,亦殊为不易,欲致亲善之意,反遭轻忽之侮。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墙外(被边缘化)之“行人”(有德行、有所为之人),欲与闻墙内(朝廷)之消息,不过一厢情愿。而墙内之佳人(皇帝)自有聊赖,初不知墙外多情人之落寞与苦恼也!墙内墙外,一欢一恼(苦恼);有心无心,自作多情!可悲!可叹!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什么意思

意思是: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出处】《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扩展资料

1、《蝶恋花·春景》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2、《蝶恋花·春景》鉴赏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