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公园望诸榭(游丛台公园感悟200字)

丛台区的风景名胜

丛台公园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面上中华大街头中段,是以武灵丛台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园林,占地面积360亩。这里原为武灵王观看军事操演与歌舞的地方。丛台湖位于公园正中,面积约40多亩,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湖边建有长廓,假山,花圃,茶亭,饭庄。园林建筑,除古丛台、望诸榭外,还陆续增建了工农兵塑像、春歌亭、醉月亭、长廊、碑林、二度梅雕塑等,并对原在湖边已破败的七贤祠迁址翻建,彩塑了赵国在立国前后树有特殊功勋的七位贤者。

战国赵王陵

赵王陵位于丛台区与永年县的西北交界处。赵王陵由五座较为集中的陵墓和众多的陪葬墓组成,陵区由陵台、封墓、神道、陵堂、陵园所组成。陵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长4公里,占地约28平方公里。五座王陵依古老的输元河的走向呈环形分布,五座陵都建筑在丘岭上,其中三座在邯郸县三陵乡,定名为“寺西窖墓群”,另两座位于永年县北西岗乡境内,定名为“温窖墓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陵对于研究战国及秦汉时期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赵肃侯是赵国由弱小走向强盛时期的过渡人物,他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在列国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去世时秦、楚、燕、齐、魏等大国各派出精兵一万人参加了隆重的葬礼。说明当时丧葬文化在各国的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影响。

紫山风景区

紫山风景区位于邯郸市西北15公里处,座落于丛台区与武安市和永年县的交界地带。其主峰海拔498.4米。风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山体裸露的巨岩和耸立的峭壁多为紫色、金黄色和褐色的“紫石英”,故取名为紫山。马服山的东部为赵国的王陵区,因赵奢墓的修建,而使赵国的皇陵区西扩十里之遥。这里正拟建造马氏宗祠陈列馆,紫山也成为中华马姓向往的祖源之山。

丛台公园的主要景点

丛台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望诸榭丛台公园中湖湖心岛上,有一座六角攒尖式建筑,名“望诸榭”,俗称湖心亭。系1971年11月重建,1972年10月竣工,投资25686元。由园林处老技工刘振福等设计,上复绿色琉璃瓦,榭高10.2米,六角微翘,结构精巧。建筑面积101.44M2。榭上缘柱间连以水磨石连凳,供游人憩息、观景。内侧柱间墙面嵌有半透明式花窗。南北各有门。榭之南,建有水泥花池二,莳种四时花卉;榭之北,立有太湖石假山;榭之周,为垂柳环抱。水、榭、山、木相映成趣,使942M2的小岛,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榭西建有水泥结构平桥与湖西岸相接。北有长堤北行而东折,直通丛台下。堤上有四角“宛在亭”一座,立于二拱桥之间。

“望诸榭”原名“望诸君祠”,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乐毅庙。望诸君祠系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所建。据郑在《望诸君祠记》中称:“旧无庙,赵人以为憾”,遂于“武灵废苑,植屋三楹”。中华民国11年(1922年),当时邯郸驻军军长孙禹行等及邑绅王文山重修丛台时,将“望诸君祠”改建为“望诸榭”。据《丛台集序碑》记载:“湖中有岛,因旧有望诸君祠,爱建望诸榭于其上”。旧“望诸榭”系全木结构,布瓦其上,规模较小。解放后,旧望诸榭因历经沧桑,风雨剥蚀,破败不堪,难以修复,遂于1971年11月重建。

“望诸榭”为纪念乐毅而建。乐毅原为赵将,沙丘之乱后,出走魏国。后为魏出使于燕,燕昭王赏识乐毅才能,拜为亚卿,后为上将军。曾率五国联军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遂封乐毅为昌国君。后燕昭王卒,子惠王立。乐毅因与惠王有隙,加之田单反间,乐毅乃弃燕而奔赵。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邑县东),号望诸君。榭因封号而名。“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据地方志载,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七贤祠七贤祠位于古丛台之北侧,面南而立,总占面积524M2。正门为垂花门,上悬为时任国家计委主任后任国务委员的方毅于1983年题“七贤祠”匾额。左右为青砖透花景墙。祠为卷棚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一间。顶复黄色琉璃瓦,廊下立朱红圆柱四根,前脸为木制雕花阁扇。建筑面积131M2。为原邯郸市城乡建设局副总工程师胡绍英设计,园林管理处基建维修队施工。1980年10月奠基,1983年10月竣工。

祠前,一对琉璃狮雄据左右,庄重威武;二株白皮松列植东西,苍劲挺拔。院内铺有青砖甬路,西有旁门与碑林相通。祠内,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塑像七尊。神态各异,形象逼真。为邯郸市美术工作者杨青锋、米靖奎、李梦林、贾为民等四人于1983年塑制。

七贤祠,原在丛台中湖北岸,为卷棚式小三间砖木建筑,无塑像,祠额为砖刻“七贤祠”三字。该祠系中华民国11年(1922年),邯郸驻军军长孙禹行等及邑绅王文山所建。据《丛台集序碑》记载:“邑有三忠祠及四贤祠……今俱废。湖之西北隅得隙地,因合建为七贤祠”。

旧三忠祠,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邯郸县令卢龙云于丛台下所创建。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后清雍正年间知县郑方坤曾予重修,重修三忠祠时,曾迁址于城西东明观右,郑以为公孙乃赵之门客,程为赵友,韩则同为列卿,“忠”字似未稳贴,遂改名为三义祠。但未沿袭下来,后仍以“三忠”名。

旧四贤祠,为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于南门外所建。据郑在《新建四贤祠记》中称:邑故有三贤祠,在城西东明观右。三贤者赵上卿蔺相如、廉颇、武安君李牧也。按《国策》马服君赵奢,其救韩破秦军赫赫人耳目,与三贤无以异。又《史记》廉、蔺、李、赵同传,何以祠不及奢?”因而,增祀赵奢,并名为“四贤祠”。

三忠公孙、程、韩,因救护赵氏孤儿赵武,使赵武免遭晋司寇屠岸贾所害,而有牵连惯性力于赵。其事见《史记·赵氏家》。四贤廉、蔺、李、赵除相如为相外,三人均为战国时代赵国之名将。在抗秦卫赵斗争中,旧著功勋。其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度梅园从丛台正门南向过拱桥,有一座风格别致且富有故事情节的小园,名“二度梅园”。该园占地1173M2。东、西依湖傍水,南对春歌亭,北与丛台隔桥相望。该园四周黄杨绿篱环绕,园内植物以腊梅为主,间种有紫薇、樱花、红叶李、雪松等花木。假山盆景点缀其间,山水花木相映成趣。丰富了园中的景观。

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尊白水泥双人塑像,为市园林处雕塑创作室刘杰根据二度梅故事于1988年创作。此塑像表现了男主角梅良玉、女主角陈杏元二人含情脉脉、悲悲切切,生死别离,难分难舍的情景。

丛台湖

丛台湖位于公园正中,面积约40多亩,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湖边建有长廓,假山,花圃,茶亭,饭庄,湖中碧波荡漾,岸边垂柳依依,或临湖垂钩,或湖泛舟,均有无穷乐趣。

丛台北侧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古董建筑----七贤祠,是后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杰出人物韩厥,程婴,公追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而建成,大殿内七贤的塑像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七贤祠西院为历代书家的撰书碑林,在此可以领略书法艺术的风采。

丛台公园有什么景点

丛台公园景点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七贤祠等。丛台公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9.6亩,正中为丛台湖,湖面42余亩。

一、七贤祠

丛台北侧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古董建筑----七贤祠,是后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杰出人物韩厥,程婴,公追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而建成,大殿内七贤的塑像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七贤祠西院为历代书家的撰书碑林,在此可以领略书法艺术的风采。

二、望诸榭

丛台东湖上的望诸榭,是为纪念战国时期限的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乐毅原为燕国名将,擅长用兵,他本为魏将乐关羊之后,燕昭王下招求贤时,乐毅自魏往,被子留任为亚卿,曾率秦,韩、赵、魏、燕王之师代齐,克城70余座屡立战功,燕昭王死后,燕惠王误信齐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号望诸君。公园西部为动物园,北部为各类花圃和游泳池,东南部为露天剧场和儿童乐园。

三、登丛台

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