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父母勤劳稼穑(稼穑难成)

“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

出处:周朝·周公《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白话释义: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称:“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无逸》。”

并引用了《无逸》中的文章,“作此以诫成王。”《书序》中也记录成:“周公作《无逸》。”从而得知,《无逸》成文于周公还政成王之后。

文章赏析:

首句“君子所,其无逸”却又有许多理解,后世多采用郑玄注“君子处位为政,其无自逸豫也”一说释为“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之类。文章开篇点题,向成王说明不可贪图享乐,首句为全文主旨之句。

第二句“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似乎是有所矛盾,因而又有清人牟庭一说,“君子所,其无逸”乃是问句。问而后答,更显得宽厚敦柔,引人思考。

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天子,完全不享受是不可能的。先知道种植的艰辛,了解民生疾苦,就可以算作一个好的君王,这时享乐,自我也会有所节制。

前两句所说为“君子”所为,紧随其后描述了“小人”所为。先秦时期,君子与小人能为人们普遍理解。在这里两相对比,使人明白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逸的条件是在位,即文中的“享国”。第二段,周公从正面举出殷朝中宗、高宗、祖甲了位享国日久的君主为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惠爱百姓、不贪图安逸享乐。

后继立的殷王生来就安逸享乐,他们不懂得耕种收获的艰难,不打听普通老百姓的辛劳,只追求纵情享乐。所以,他们也没能长寿。

周公用殷代贤王与昏君作对比,很自然可以看出,是否爱护百姓、贪图享乐,是在位持久的关键文中多次提到“稼积”“百姓”,表现出农本、重民的思想。土地要耕种,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农民的生存又离不开土地,农本与重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同样求“逸”,君子“先知稼稿之艰难小人“不知稼稿之艰难”,以此作为贤愚高下的准绳,农本思想十分明显。

周公不仅强调前代君王,还以太王、文王为例指导成王。文王为成王祖父,距离当时年代并不久远,又为同族长辈,比起殷代又更具有说服力,也让成王多了几分崇敬之情。同时强调“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丝毫不逊于殷代君王。

随后,告诚成王不要迷恋于观赏、逸乐游戏和田猎之中,不要让万民进献赋税供他一人享乐,更不要自欺欺人、自我宽慰地想:“只今天权且纵情欢乐一下。”同时,周公举出商纳王作为警醒,希望不要像他一样。

后两段是说享国的途经,即是逸的条件,“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对小人的怨恨采取宽容自省的态度,这样不会使民众的怨恨汇聚到自己身上,同时这也是重民思想的体现。

文章以正反两种情况对比,结果清楚明白。结尾再次强调继位的君王们一定要鉴戒这些,呼应全文,短促有力。

全篇共用七个“鸣呼”作为每段的开头,发出极深沉的感慨,引人注目。全文连用五处对比:君子与小人、殷代贤王与昏君、周朝贤王与对“继自今嗣王”的告诚、对民的保惠、对小人的谨慎与否。

在对比阐述中,周公的农本、重民、无淫于逸的思想贯穿始终。《无逸》中阐述为君之道最为充分,理所当然地被历代君王奉为重要经典,备受历代帝王推崇。

四野绿云笼稼穑的意思

四野绿云笼稼穑的意思介绍如下:

四野绿云笼稼穑是指十二生肖中的牛。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牛在田野中吃草,周围绿色的云雾笼罩着稻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四野绿云笼稼穑这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牛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一种重要的耕作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在中国农村,人们常常用牛来耕田、拉车,牛也被视为家庭的财富和生产力。因此,四野绿云笼稼穑这个词语也代表了中国农民对于牛这种动物的喜爱和尊重。

稼穑,汉语词汇。拼音为jià s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

出处:文言词,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

例句

1、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书·无逸》:“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

《史记·货殖列传》:“好稼穑,殖五谷。”

2、指农作物;庄稼。

《诗·大雅·桑柔》:“降此蟊贼,稼穑卒痒。”

朱熹·集传:“又降此蟊贼,则我之稼穑又病,而不得以代食矣。”

唐·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林晚鸟雀噪,田秋稼穑黄。”

稼穑是什么意思

稼穑的意思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稼穑,汉语词汇。拼音为jià s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

出处:文言词,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

例句

1、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书·无逸》:“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

《史记·货殖列传》:“好稼穑,殖五谷。”

2、指农作物;庄稼。

《诗·大雅·桑柔》:“降此蟊贼,稼穑卒痒。”

朱熹·集传:“又降此蟊贼,则我之稼穑又病,而不得以代食矣。”

唐·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林晚鸟雀噪,田秋稼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