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九日原文作者拼音)

今天给各位分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行军九日原文作者拼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诗篇全文翻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系列:关于爱国的经典古诗词大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3怜:可怜。

4傍:靠近、接近。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像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像,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像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著。此处的想像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著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诗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大意

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扩展资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扩展资料: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古诗解读: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yuán)间竞相绽(zhàn)放。诗中的“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关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