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棒打出孝子有道理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正确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行为方式是不正确的,从"棍棒"两个字来看,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含有暴力成分在里面。

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行为医学专家们通过调查发现,长期受家长"棍棒式教育"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的人较多,他们不能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如此的恶心循环说明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其实是不正确的。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要将孩子教育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素质的人才,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让自己在孩子的面前,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

棍棒底下出孝子来历

棍棒底下出孝子来历:

曾子父亲曾点让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颗瓜苗锄掉,曾点大怒,认为儿子不用心,不认真,拿起棍子就打他,一直把儿子打昏。曾参醒后,马上到一边古琴而歌,以此表明自己孝顺,不会因为挨打就怨恨父亲。

后人根据这些史实,总结出了“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条毒害中国作子孙辈千年的歪理邪说。

儒家讲究孝顺,延伸到后世变成“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模式。因为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待父母的过错,要委婉的劝阻,如果他们不听,仍然要恭敬的伺候他们,即便心里忧虑也不能埋怨他们。而曾点和曾参他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徒弟,曾点是孔子早期的弟子,曾参是孔子晚期的弟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下句是什么来的

”黄荆条下出好人“。

【出处】:民间俗语

棍棒式家教,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的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古代也的确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了一些所谓的”孝子”。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扩展资料:

棍棒式家教出现的原因:

1、效仿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溺爱教育下,家长们培养出了一批批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一点挫折的“小皇帝”、“小公主”。21世纪初以来,又出现了一种反潮流而行的教育模式:“凶狠教育”。

即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凶狠,管教极其严厉,教育的方式也以体罚教育为主。一批“狼爸”“虎妈”纷纷涌现出来。不过他们的出现也有自己的显著的成功作为资本:“狼爸”萧百佑,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

“虎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结果把孩子送进哈佛。他们这么一出名,家长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纷纷效仿。

2、传统

在一些人看来,棍棒式教育是一个“老传统”,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他的,所以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好的可行的。

3、家暴

一提到“家暴”,很多人第一反应觉得会发生在夫妻之间,而往往会忽视这种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棍棒式”家庭教育。一些妈妈既是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因为其长期被丈夫施暴,导致其有可能不自觉地将怒气转嫁到女儿身上。

对于这种家庭成员中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当地社区应当进行单独家庭心理辅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棍棒式家教

棍棒底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棍棒下出孝子”下一句是“黄荆条下出好人”。

【出处】:民间俗语

棍棒式家教,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的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古代也的确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了一些所谓的”孝子”。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是我国古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严格管教孩子的家庭会培养出孝子,娇生惯养孩子的家庭会培养出不肖子孙。

这句话原话应该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是: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成人对家族权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顺。

母亲的事事关心,让孩子心理永远没有断奶的时候,让孩子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事事依赖的情节,是无能的表现。